(The English version can be found here)
無論我教幾多次學術、專業或行銷寫作內容,上課時總會感到興奮。凡有讓我有興趣的語言特點,並且想要從語言學的角度與學生分享。
在學術寫作或專業傳意課裡,我喜歡解釋名詞組的重要性,因為這是精心撰寫科學文本的基石;或者在廣告寫作課程中,我經常強調用於推廣產品價值的詞語,描述產品對消費者的情感影響、它的質量或美學價值等等。
以上都是我這些年來從語言學中得出的分析觀點和技能。
我與學生分享我懂的東西,是因為希望他們能夠像我一樣“看到”我能看到的語言特徵,也是因為我發現這些技能對於寫作和理解英語非常有用。不過,每當我興高采烈地說明語法概念和舉例時,眉頭不期然皺起來,我總懷疑是不是哪裡出現了問題。
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時間—十數年的語言學訓練累積和他們相比,恐怕不能指望他們在一個學期內能累積多少的“語感”吧!
其二或多或少與學習意圖有關吧,例如下課後,我的學生到底最想帶走什麼,是範文?公式的表達方法?拿高分的竅門,還是一些可以讓他們轉移到其他情境中的英語學習方法?
當然我也明白,要保證每個人在時時刻刻都能暸解我所說的,似乎有點不太可能。那我究竟想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?我還沒有答案,但留下兩個想法,希望聽一下你有什麼見解和建議:
原本以為,分享關於語言的知識好像"賦權" (empowering) 予學生,因為我覺得他們需要這樣的知識來理解和創造不同語境的文本。但是當學生選擇”聆聽”(即是什麼也不說)而不是寫作時,我認為這個過程也沒有”民主”了多少。
這慢慢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:他們不講不讀不寫不聽,就無法學習好;他們沒有足夠文字來分享所學(寫作業、參與課堂活動等),他們就不會想使用語言了(失去動機),更不用說, EAP/ESP 知識的本質並不特別令人興奮,除非學生有非常強烈的動機去學習掌握吧。
謝謝您的閱讀,也歡迎隨時與我分享想法!